全国商品市场首个低空港启动运营
2024-11-12 行业新闻
分享:

      11月12日,随着多架无人机在武汉汉口北海宁皮革城楼顶腾跃而起,汉口北低空港正式启用。这是全国商品市场首个低空物流运营基地。目前已开通5条航线,货品通过无人机最快3分钟,最多15分钟运达。



       记者在现场看到,汉口北低空港的无人机停机坪共设有10个无人机机位。单个无人机(中型无人机)可载重30公斤货物,单次最大航程达到28公里。现场,无人机、直升机起降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还配备了低空飞行可视化系统及智慧调度系统。



       工作人员根据订单信息,迅速完成装箱、称重作业,并将货物分别置于无人机下方货箱或索吊下。随着指令的不断下达,无人机次第起飞,将海鲜、花卉、服饰、小商品等货物送往目的地。这一过程高效流畅,展示了低空物流的巨大潜力。



       汉口北低空港负责人陈文静介绍,相比传统的运输方式,低空物流至少可以节省60%的运输时间,效率更高。目前,汉口北低空港已开通汉口北至武汉客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汉正街等目的地的5条低空飞行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未来,还将逐步拓展低空物流运输、无人机即时配送、低空城市观光旅游等场景应用。



       据悉,汉口北低空港无人机运输的货品以生鲜食材和花卉为主,同时也会运输鞋帽、服装、小商品等消费品。这些货品价格成本较高,需要快速到达,无人机运输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从仓库到店铺,最快3分钟,最多15分钟即可送达,实现了快速响应和高效配送。



       陈文静表示,目前使用无人机运输的主要是汉口北地区的商户。低空港有专门的线上平台,商户在平台下单后送货到这里,告知送货的目的地,根据定位直接配送。试运营期间,低空港每日客单量在五六十单左右,最多可达100单。截至目前,已飞行260多架次,运输重量达2700多公斤。配送费用根据货品重量和配送距离不等,一般在10元至20元不等。



       汉口北低空港的送货为全程可视化,实现零人工干预。5条航线上的每个点位都有简易的起降点,货品一旦送达就会有对接人去收货。如果人员已经离开,无人机就会自动返航。此外,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保持在200米以内,日常的起风下雨等天气对飞行影响不大,遇到极端恶劣天气无人机才会停航。



    “汉口北低空港的正式启用,作为中国商品市场首个低空物流运营基地,有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锋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说,“武汉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正在成为中部地区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热土。未来,随着低空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汉口北低空港将在推动商贸物流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推荐新闻
2023-11-24
我国航空物流能力建设加快 截至今年10月底共新增约180条货运航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今天(24日)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字化驱动航空物流枢纽建设研讨会上介绍说,结合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但部分跟民生相关的行业保持稳中有升,物流行业市场活力较强,主要指标呈现稳步回升态势。随着扩大内需战略、宏观政策调控等一系列政策发挥作用,物流需求将延续逐步恢复的态势,展现出良好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介绍,我国航空货运供给加大,航空物流能力建设加快。一方面,全货运飞机数量稳步增长。截至今年8月底,全行业拥有全货机252架,比2019年底增加79架。另一方面,货运航线布局逐步完善。据中物联航空物流分会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共新增约180条货运航线。另外,航空货运网络不断完善,航空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我国13个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所在城市GDP总和占到全国GDP的62.25%,航空物流枢纽在引领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位列全球机场货运量前20强,三家机场的货量合计占到全国机场货量的45%,航空物流枢纽建设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另外,崔忠付表示,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航空物流提供了发展动能和稳定的市场预期。我国跨境电商占外贸总额比重从2015年的不到1%到2022年的5%,是航空物流最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一。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数据显示,80%的跨境电商商品通过航空运输,跨境电商业务占到航空货运业务收入的20%。依托航空物流的综合优势,航空物流企业为跨境电商提供了优质的物流服务,跑出了中国加速度。  
2023-11-17
首批十四个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公布
日前,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第一批)的通知》(简称《通知》),公布了第一批14个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 推动已建港口码头功能优化提升,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两个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做好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调整和推动实施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一项长远谋划、分步推进、不断提升的系统工程。为进一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优化存量港口基础设施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打造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世界一流港口,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水运新篇章,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工作。经各地申报、专家咨询、指导完善和统筹研究,将14个项目纳入第一批试点。 第一批试点项目聚焦四个方面关键事项。一是聚焦落实国家战略,一体化增强港口能力韧性,巩固强化沿海港口“硬核”力量,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二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在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运输装备、管理平台、北斗应用等方面进行更高水平自主创新。三是聚焦资源集约利用,充分利用现有岸线、水域、土地资源和设施,挖掘潜力、补齐短板、提升效率。四是聚焦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港口新型用能结构体系,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加快老港区转型,推动港城融合、交旅融合发展。 《通知》要求,依托已建港口码头,坚持专业升级、集约增效、智慧赋能、绿色提质,在码头功能改造和能力提升、港口智慧化改造、绿色低碳改造等方面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场景,力争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第一批试点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试点成果推广应用,推动做好已建港口码头功能优化提升工作,盘活大规模的存量港口资源,提高港口服务保障能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